刘震云:文学的冲突,有时候与人物性格无关……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56更新:2025-09-17 16:59:37

谭飞对头部脱口秀表演艺术家汪海林的精彩演绎表示赞赏,特别提及独家视频中汪海林提到的"为了这句话,我可能要赔上一万块"。他认为邵艺辉选择离开汪海林所在的公司是明智之举,因为若继续留任,恐怕难以超越其影响力。确实,汪海林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其中一句"你的人气真是气人"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宋方金已具备头部艺术家的实力,但汪海林的表现更为突出,堪称真正的领军人物。未来期待他能带来更多优质内容,不过建议在后续表演中避免提及"哥哥"这一词汇。

(图 / 陈军 Viltrox)上个月,我忆及去年在广州参加的一场群星荟萃的饭局。作为社交圈广的人,那天刘震云老师也在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刘老师竟对我视而不见,这让我倍感失落,甚至萌生了自我怀疑。饭后我特意发微信试探性询问:"震云老师,我是哪里做错了?您昨天是不是没认出我来?我在孙冕老爷子旁边。"刘老师随即以他标志性的诙谐语气回应:"可不?真抱歉,谭飞老师。"并附带三个谢谢的表情符号。我则回应道:"作为粉丝,我产生了强烈的失败感。"刘老师继续调侃:"谭飞老师,怪我,人多眼杂,我喝得也大了点,回头给您写个检查。"其实我并非真想索要检查,而是始终未收到这份"检查",这让我不禁思考:若能获得刘老师那句"那句话",我们都更期待听到哪一句?随后我邀请刘震云老师登场,他回应道:"检查带来了,一会儿我就交给谭飞老师。"

大家好,我是刘震云。社会生活确实存在引导、物化和固化的现象,有人被尊重,也有人被忽视。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本该坐着说,因为当我面对大家、尊重大家时,我的背身却对着汪海林老师。还是站着说吧。方金这本书确实写得不错,首先它与现实紧密相连。今天到场发现方金的朋友还真不少,但我觉得最够意思的还是范明老师,因为他直到活动快结束才到场。就像张元伯等人等待孟俊郎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他何时会出现。这个椅子就在我旁边,范明老师到底来不来?最后是范明老师本人还是他的魂魄?

方金的想象力不仅体现在人物可以死三回的情节中,更关键的是其叙事结构的精心设计。书中通过明代张元伯与孟俊郎的故事,巧妙地将现代剧本杀的元素融入其中,形成跨越时空的叙事层次。这种结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后汉书》《喻世明言》中的相关传说,以及《上元灯彩图》所展现的传统意象。作家在构建这一框架时展现出极强的掌控力,同时巧妙融合《西游记》的神话色彩、臭鳜鱼的饮食文化与爆米花的日常意象,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值得注意的是,方金笔下所有角色都围绕"道理"展开对话,这种看似简单的设定实则蕴含深刻的社会寓言。故事中的冲突并非源于性格对立,而是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如山贼与平民对"道理"的诠释差异。当山贼说出"你抢了我,就是要你命"的台词时,这种对道理的极端表达与"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困境形成强烈对照,令人不禁思考明代社会中这种理想主义的存续可能。全书这种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叙事方式,正是方金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

相较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方金的作品同样围绕等待展开,但呈现出不同的维度。在《等待戈多》中,等待的终点始终悬而未决,戈多未曾现身,等待者也始终未离去,全剧分为两幕,两幕情节高度相似。而方金的创作中,等待的对象虽未现身,却有范明的魂魄作为替代——若今生未能相见,便等待来世,再不行便继续下一世。正如文中所言,范明老师从南京远道而来亦属不易。浩月老师与李樯老师曾探讨,若有人跨越千山万水追寻另一个人,其背后的动机或许值得深思。若仅仅是为了相见,那可能只是简单的约定;但若见面后还需传递话语、商议事务,甚至解决自身难以言说的困境,这样的奔赴则更具说服力。因为等待往往蕴含着寻找,这种主题在文学、电影乃至各类艺术形式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此外,我自己也曾书写过类似的寻找情节。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描绘的是一群沉默寡言的民众——杀猪匠、剃头匠、磨豆腐匠,他们并非没有话语,而是将语言压缩至最小空间,久而久之形成自言自语的习惯。当语言消逝后,他们的思绪便沉淀为心事。而街上的万千行旅者,皆是这类沉默的个体,他们的话语无法如拜登般瞬间传遍全球,因此说一万句亦难以胜过一句。这些无声的心事在街头流动,有时凝聚成洪流,有时则悄然改变有声世界的格局。

牛爱国与杜青海皆属寡言之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绪处置方式。杜青海虽不善言辞,却能将心中的纠葛如砖瓦般层层垒砌分明,而牛爱国的思绪则如同乱麻,难以梳理。每当他陷入无法言说的困境,便会徒步百余里跋涉至杜青海处。两人常坐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杜青海总能将牛爱国的心事一砖一瓦地码放清楚。牛爱国初来时以为世界是漆黑的,实则正值白昼;而当他离去时,虽身处黑夜,却觉得天地间满是光明。时光荏苒,十年后,两人各自回到故乡——一个依傍黄河,一个栖居滹沱河畔。此时,牛爱国遭遇了人生中最为棘手的心事:是否该将妻子杀死。他思忖着,杀人与否皆是难题,便决定寻求杜青海的建议。翻山越岭,他如昔日部队行军般穿越戈壁,最终抵达杜青海的居所。杜青海的生活同样琐碎不堪,却在家中对牛爱国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借一步说话。”这句“借一步说话”原本指在私人场合的私语,若在公众场合则需另寻时机。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两人来到滹沱河边。牛爱国坦白道:“我要杀人。”随之倾诉了诸多杀人理由。杜青海随即言道:“若你执意杀人,便不会来找我;你来找我,说明你杀不了人。”又补充了两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与“忍为上”。牛爱国最终将头伏在战友肩上,泪水在月光下闪烁,望向远方的山峦,山之后仍是连绵的山峰。

《一句顶一万句》中还有一位私塾先生老汪,他同样踏上旅程去寻觅某个人。老汪满腹经纶,却总在关键时刻无法施展,因此常因教学之事对学生发脾气。有次学生询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便直言这句太简单——有朋友从远方来,比如范明从南京赶来,自然令人喜悦。若身边本就满是朋友,远道而来的客便成了添堵,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身边其实没有真朋友,因此方金与他的朋友们,终究只有一个真正的朋友。这是孔子的智慧,而学生始终未能参透,这让老汪愈发着急,口中抱怨"癞狗扶不上墙",暗指学生们。

随着时间推移,学生换批频繁,有人刚来两天就离开,新面孔不断涌入,这使得老汪看似桃李满天下。事实上,他的私塾始终设在老范家,只有四个弟子。三个男孩名曰大货、二货、三货,名字粗犷俗气;女孩取名灯盏,虽与玉灯有微妙关联,却显得格外活泼。三个男孩性格老实,唯有灯盏天性顽皮,不同于男孩们上房揭瓦的举动,她更喜欢在东家后院与大牲口玩耍,常骑着骡马嬉戏。东家备有一口大缸,用来喂养牲畜时需先淘洗草料,灯盏却总爱在缸边嬉闹,甚至不慎跌落缸中。

因女孩过于顽皮,当时家族人口众多,她的离去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老汪却认为这是件好事,直到两个月后的某天,他在窗台取纸砚时,发现月饼上留有牙印。两个月前正是中秋节,老汪从县城购来月饼,灯盏偷吃后还被他责罚过。见此牙印,老汪立刻奔向牲口棚旁的大缸,对着空荡荡的缸体放声痛哭,持续三个时辰,连东家都为之动容。

四个月后,冬日大雪纷飞,东家老范正在屋内洗脚。老汪走进屋内,坦言想走却无处可去,唯独灯盏的思念难以释怀。原来灯盏离开已半年有余,生前虽显顽劣,死后却显出懂事,每日夜都来老汪床边轻声叮嘱:爹,天冷了,给你掖掖被窝。东家建议他再在水缸边哭一会,老汪却表示已去哭过八次,始终难以释怀。他直言:若找不到灯盏,到哪都无所谓,只是在那地方落脚罢了。

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达极为出色,它揭示的并非单纯追逐灯盏的意义,而是更深层的存在哲学——当人不再执着于寻找灯盏,反而在某个不愿熄灭灯火的所在驻足。正如《红楼梦》中那块顽石救下的青苔,苔藓承载着宿命般的回应:"来生以眼泪相报"。东家轻描淡写地应和:"那走吧",于是第二日老汪便带着全家启程。十年光阴流转,当初门前如鸡蛋般娇小的槐树,如今已粗壮到需要双手环抱。他凝视着这株见证岁月的古树,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沿着西去的路途,从洛阳到潼关,从宝鸡到更远的所在,直到某天抵达宝鸡,那份深藏于心的执念终于消散,家人在此落下了脚印。《上元灯彩图》恰如其分地捕捉了元宵节的意境,满城灯火中仿佛仍能看到那盏不灭的灯芯。我所说的寓意,正是《上元灯彩图》描绘得精妙绝伦,《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同样令人叹服,谨此致谢。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