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红毯先生》你看懂了吗?宁浩这样回应!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58更新:2025-09-16 03:35:08

2023年春节档的喜剧浪潮中,宁浩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红毯先生》以独特姿态崭露头角。这部作品以别具一格的气质打破传统喜剧的框架,展现出别样的幽默风格。宁浩在"疯狂"之后的沉淀之作,形式风格回归简洁,故事与人物则呈现出"优雅地发疯"的特质。影片以影视行业为背景,围绕刘德华饰演的巨星刘伟驰展开,重点描绘其为争夺影帝荣誉与宁浩饰演的导演展开合作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影片巧妙地编织出一系列荒诞而幽默的情节,直面行业内的诸多现实问题,包括明星人设造假、电影节评奖的灰色地带以及资本对创作的干预等议题。宁浩与刘德华以大胆的自嘲手法,将这些现实问题融入剧情,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喜剧效果。

春节档期的喜剧竞争白热化,《红毯先生》却因独特风格引发观众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认为其是该时段最具水准的作品,也有人坦言影片叙事过于晦涩。这一现象与五年前《疯狂的外星人》的市场反馈颇为相似,当时导演宁浩在面对1905电影网采访时曾表示:"稍微复杂一点的内容,总会吸引部分观众,也难免让另一些人感到困惑。但这种差异并不能说明作品优劣,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观众的评价并非我最为关注的焦点。"

宁浩近日观看了两部新片,深受启发。其中伊朗电影《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拍摄过程为叙事主线,通过现实与戏剧的交织关系带来全新观影体验;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则以从容不迫的叙事节奏呈现稳定舒适的情感基调。恰逢宁浩自导自演的《红毯先生》同样聚焦片场生态,通过意外事件引发深层思考。这两部作品共同印证了他作为导演对电影艺术性的执着追求,即便在国产商业电影中依然坚持作者导演的创作理念。在春节档这个喧嚣的电影市场中,这部节奏舒缓且带有冷幽默色彩的作品更需精准定位受众。

宁浩曾坦言,关于电影背后的隐秘故事与观影后的种种疑问,唯有他自己最清楚。2006年,他凭借刘德华主导的"亚洲新星导"计划获得创作机会,成功执导了黑色幽默喜剧《疯狂的石头》,由此打开知名度。17年后,宁浩以自编自导的《红毯先生》作为回报,向刘德华表达感激之情。该片围绕刘德华饰演的巨星形象展开,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影视行业生态。谈及首次与刘德华合作的经历,宁浩表示:

与刘德华合作的念头已萦绕心头多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我过往执导的作品多聚焦街头与蓝领题材,而刘德华的气质与这类角色存在较大差异。早在《无人区》筹备阶段,曾有意邀请他担纲男主角,但受限于档期冲突未能实现,彼时他本人对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此后作品转向本土现实主义题材,与刘德华的风格渐行渐远,恰逢他当时仍在打磨普通话表达。如今其普通话已趋于成熟,我开始思考如何突破现实主义的框架。或许可尝试让刘德华饰演明星角色,这既符合他个人形象,又能突破题材限制,实现双方的契合。

这款礼物旨在致敬刘德华。作为演员,他更擅长演绎戏剧性人物,但当我观看一些资深演员挑战现实题材时,发现他们仍难以摆脱巨星光环,毕竟公众对他们的认知始终围绕着形象本身。若能有机会诠释生活化的角色,实属难得的机遇。刘德华作为演技派的代表,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起初我担心存在沟通障碍,但后来发现无需过多交流。给他这个剧本和这场戏之后,他就知道该如何处理。其对表演尺度的精准把控令人印象深刻,堪称成熟艺术家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角色并非完全复刻刘德华以往的特质,而是通过恰到好处的塑造,在保持真实感的同时适度融入艺术加工,这种若隐若现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模糊了真实与艺术的界限。

关于未来可能推出的《红毯先生2》,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故事框架。作为导演,我与这位极具实力的演员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默契,相信合作的契机终会到来。在《红毯先生》的创作中,宁浩通过犀利的视角解剖影视行业生态,聚焦大明星在公众舆论场中的挣扎。影片既呈现了行业内部的种种乱象,也刻画了刘伟驰在应对短视频营销、智能科技冲击时的不适应与困惑。当被问及为何以行业众生相为切入点时,宁浩强调:所有现象最终都指向了'沟通'这一核心命题。

在当下这个被互联网与短视频主导的时代,我始终在思考着创作方向。为何不能效仿网络创作者,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现实?我关注的是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生态样貌,这种展现绝非简单的现实复制。一旦构建起戏剧冲突,就必须遵循其发展逻辑,因此作品中仅保留了现实的某些特质,其余则源于艺术创作的想象。这个故事的讽刺意味是否足够尖锐?我认为适度即可,留有余地,避免过度批判。不少人都质疑我的作品是否在反映影视圈的问题,但我要澄清的是,这并非出于对行业现象的刻意揭露。若仅着眼于反映个别问题,反而会限制创作的格局,这并非我追求的方向。对我而言,这更多是源于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例如,我所见到的资方,其他领域或许难以判断,但在影视行业中,这样的资方几乎凤毛麟角。

随着年龄增长,我愈发关注沟通的本质。为何对话往往难以持续?为何寥寥数语便可能引发争执?无论是国际事务还是网络空间,冲突似乎总在不经意间爆发。这种普遍存在的沟通困境,或许与现代社会的个体化倾向密不可分。我们常被教导要践行“换位思考”,但现实中这种能力却难以真正落实。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深深根植于自身经历,性别、年龄、职业与家庭背景等差异如同隐形的滤镜,不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框架。这种路径依赖使得人们本能地捍卫自身立场,将自我实现视为生命的核心价值。当个体意志过度膨胀时,我们便容易陷入“我执”的困境,进而发展为对他人观点的否定与排斥。在信息碎片化日益严重的当下,人们往往基于片面认知便急于表达立场,这种碎片化思维模式加剧了情绪化的倾向,使沟通变得更加艰难。

面对困境,我始终相信生活必须继续前行。当现实已成定局且无法更改时,我们唯有接受并适应。正如刘伟驰最终掌握了平衡车,以新的姿态继续向前。时代滚滚向前,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生存的平衡点——有时在边缘摇摇欲坠,有时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这便是我们的应对方式,也是生活本身赋予的态度。我选择将诠释的主动权交给观众,为作品留出想象空间。我认为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正如某些时刻,仅能通过发现疑问来展开对话。03.「极简」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外星人》,宁浩坦言他的'疯狂'系列如同泼墨油画,充满浓烈的情感与沸腾的张力。而《红毯先生》则呈现出淡彩画的质感,虽未改变叙事内核,却通过更克制的表达方式,完成了风格的蜕变。这种极简主义的尝试,实则在更早的作品《香火》《绿草地》中已初现端倪。为什么在《红毯先生》中,宁浩选择了这种回归本质的表达?他给出的解释直指核心:

简约风格更契合刘伟驰这类明星的演绎需求。对简约风格的电影并不陌生,早有尝试,但许久未曾挑战镜头极少的创作。这种风格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如同《香火》的拍摄方式,注重内部调度与稳定的镜头语言,拍摄过程充满快感。现场创作的比重更大,而非依赖后期剪辑,不过剪辑时仍面临挑战——节奏缓慢且镜头量有限,必须在有限的画面中传达充足的信息,因此选材与剪辑策略尤为重要。这恰似太极拳的意境,需协调不同力量间的平衡。

关于下一部作品的风格延续问题,尚未有明确表态。具体方向将视后续项目的实际需求而定。若涉及重大社会议题,可能仍需通过叙事手法进行适度升华。谈及创作理念,目前仅完成两次风格探索,距离最初设想的72种可能性仍有70次待实现。时代语境不断演变,对影视创作的多元化要求亦随之提升,如何将创作形式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才是关键所在。艺术表达需要持续创新,创作者自身也需不断突破固有模式,避免陷入创作瓶颈。自2016年启动"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以来,该计划已汇聚路阳、文牧野、申奥、温仕培等新生代导演,推出《我不是药神》《孤注一掷》两部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佳作,连续两年斩获暑期档票房冠军。作为发起人及监制,宁浩持续推动这一计划,并正筹备多项导演项目。2024年坏猴子影业将带来哪些新作?宁浩透露:

预计今年将推出四部影片,其中包含《红毯先生》以及另一部已完成拍摄的作品,此外还有两部由青年导演完成的影片。温仕培执导的《负负得正》以风格化手法呈现,而肖麓西的《我认识我妈妈》则聚焦现实题材,同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达。目前多位导演已探索出各自的发展方向,青年导演关注社会现实进行创作是值得肯定的起点,未来或许能拓展更多元的表达形式。

我时常沉浸在创作的构思中,脑海中浮现出多个故事的轮廓,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最终,我会优先打磨那些已初具雏形的构思。作为工厂子弟,我对工厂生活的肌理有着深切的体悟,这让我最近将笔触投向了工厂题材。关于故事的主题,我尚未确定是否要走荒诞路线,但那种似有若无的荒诞感早已融入我的创作基因,如同吃饭时总要撒一点辣椒般自然,或许正是这种习惯让我的文字始终带着独特的味道。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