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第二十条》少儿不宜,很难吗?电影营销,要有基础底线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2更新:2025-09-16 03:14:46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第二十条》现正在院线火热上映中。影片票房表现稳健,在同期上映作品中稳居第四名。笔者在大年初一便曾对该片进行过影评分析,指出其作为合家欢题材的春节档影片,部分'少儿不宜'的场景可能对票房造成一定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非源于影片内容本身,而是其叙事逻辑存在明显漏洞,导致多处情节难以自洽。

这篇文章发布后,我注意到一些颇具争议的留言。有观点认为,我的影评只是个人主观意见,而影片本身值得所有影迷关注,应该尽快去观看。也有账号声称,这部电影属于适合全家观看的类型,尤其适合亲子共赏,不存在不适合儿童的内容,呼吁大家积极观影。我原本以为这些留言皆出自真实观影体验者,是自发的推荐行为。然而,在部分影迷主动推广影片的同时,我认为电影营销不应缺乏基本的诚信,不能在影片明显包含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内容的情况下,刻意包装成纯粹的合家欢作品,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承认《第二十条》存在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情节,难道真的如此困难吗?

在首篇影评中,我已阐述了个人见解——毕竟,每位影评人仅能表达个人观点,这本就是行业共识——影片中存在三处可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场景。前两处情节相对温和,例如公交车司机遭遇突发撞击身亡,以及赵丽颖饰演的角色在高楼纵身一跃,直接撞击车顶,音效渲染达到顶峰。若以电影分级标准衡量,这两处场景更适宜在家长陪同下观看。若非着重于情绪渲染的极致表达,赵丽颖角色的跳楼情节完全可以将音效强度调至最低。张艺谋导演精通镜头语言,擅长引导观众情绪,因此才有了这两个情节的"突如其来"。

在影片中,第三处情节因包含敏感内容而引发争议,表现为反派角色对大潘这一形象进行极端对待,甚至当着赵丽颖饰演角色的面实施暴力与性方面的侵害。从情感渲染的角度来看,此类情节无疑具备强烈的情绪冲击力,能够迅速引发观众共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叙事手法在张艺谋的春节档作品《满江红》中同样出现,而《金陵十三钗》更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深度探讨相关议题。通过构建对女性的精神与肉体双重压迫场景,电影得以在视觉呈现上强化情感刺激,这种策略似乎总能有效调动观众情绪。

然而,我认为此类内容显然不应被用于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这正是我主张《第二十条》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核心论点。若前两处场景尚且停留在视觉层面的暴力冲击,那么第三处则涉及与性相关的深层心理触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们是否已具备足够的心理教育体系,使未成年人能够妥善应对这类内容带来的潜在影响?这种心理调适与价值观引导的责任同样应当由家庭、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当未成年人接触《第二十条》后,社会各界更需思考如何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与认知重构工作。若有人声称该影片无需特别关注,其逻辑显然站不住脚——毕竟,任何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的内容,都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少儿不宜”的定义不应仅限于青少年群体无法接触特定内容,而应更侧重于强调在家长陪同与引导下观看的重要性。当孩子遭遇可能引发心理不适的影视片段时,家长需具备解读与疏导的能力,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的认知框架。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许多家长在面对这类内容时,自身可能缺乏必要的心理建设知识。以张艺谋导演在《第二十条》中呈现的第三处争议性场景为例,影片中对两性关系的极端化表达可能对未成年观众产生深远影响:男性观众或许会在未来亲密关系中无意识强化暴力倾向,而女性观众则可能因影片中的负面刻画,对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产生过度焦虑与恐惧。这种潜在的观影风险,恰恰凸显了家庭引导在青少年影视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若观众能在观影前后建立合理的心态预期,便能有效规避两种潜在的负面影响。以成年观众而言,特别是那些已步入婚姻、拥有稳定夫妻关系的人群,他们凭借现实经验深知婚姻中应以尊重女性为核心,将伴侣意愿置于首位。这种成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具备接纳影片中相关刺激内容的能力,不会轻易被其影响。然而,未成年人由于尚未形成健全的价值判断体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此类内容时更易产生困惑或负面情绪。因此,家长观众是否应更加重视对子女进行婚姻观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基础,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我主张应当正视《第二十条》内容存在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元素,重点在于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年轻观众建立相应的心理认知,而非一味强调其为合家欢电影。这种对观影群体的诚实评估,才是当前电影宣传亟需落实的责任,亦应成为营销推广的基本准则。(文/马庆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