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玫瑰》:迪丽热巴饰演打拐办主任,“大花们”要在现实主义中再绽放 -

来源:人气:260更新:2025-08-14 18:14:52

在当代文化语境的演变中,"大女主"概念已超越古装偶像剧中的颜值标签,转向塑造具备独立人格与进取精神的女性形象。迪丽热巴作为这一转型的代表,正积极尝试突破。

7月28日,聚焦反拐主题的刑侦剧《利剑·玫瑰》正式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时段,同时在腾讯视频与爱奇艺同步播出。该剧由李晋瑞担任导演,慧东执笔编剧,迪丽热巴与金世佳联袂主演,开播首日便以视听大数据连续占据全国黄金时段榜首,腾讯视频热度值更突破26000,台网双平台表现均备受关注。

作为迪丽热巴进军现实主义题材的第二部作品,《利剑·玫瑰》在豆瓣评分及网络口碑方面与2023年《公诉》同样呈现两极分化。尽管豆瓣尚未公布正式评分,但该剧已积累12万7千条短评,这一数字堪称惊人——相较同期热播剧《凡人修仙传》《扫毒风暴》仅有2万余条短评,以及此前完结的《以法之名》仅有5万余条,《利剑·玫瑰》的短评数量几乎是它们的数倍,足见观众讨论的激烈程度。

高分与低分的争议焦点大多围绕迪丽热巴的表演能力展开,豆瓣页面特别提示:'本剧评论存在异常情况,正在处理中,随机展示部分短评,请谨慎参考。'

若暂且搁置外界纷争,《利剑·玫瑰》在类型剧创作与题材突破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作为首部系统揭露拐卖犯罪的刑侦剧作,该剧成功填补了国产剧集中该主题的空白。邓妍初入打拐办便直面交织着利益与伦理的犯罪迷宫:以"帮妹妹购置卫生巾"为幌子诱骗少女服用迷药、祠堂深处藏匿的累累白骨、父亲为牟利出卖亲生女儿的伦理困境、以及令人震惊的集体围堵警方事件——这些情节均源自现实社会的真实事件改编。虽然剧情未完全复刻具体案情,但核心案件框架经过对既有案例的提炼与艺术重构,呈现出高度真实的犯罪图景。从环环相扣的作案手法还原,到被拐家庭经历的血泪历程,剧中呈现的每个细节都与现实新闻中令人揪心的案例形成镜像关系,展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刻力量。

剧作以人性视角切入案件,关注每个涉案个体的命运,使《利剑·玫瑰》的叙事空间在法理框架之外,更增添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议题的深度。作品展现出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这无疑是其最突出的价值所在。摒弃对社会现象的美化处理,直陈矛盾与冲突,《利剑·玫瑰》成功摆脱了刑侦题材常陷入的娱乐化窠臼,彰显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责任感。该剧由曾执导《破冰行动》《冰雨火》的副导演李晋瑞掌镜,其与傅东育导演的多次合作已形成稳定的创作默契,《利剑·玫瑰》在继承前作优势的基础上,延续了对镜头氛围的重视与对反派角色复杂性的刻画,剧作质感可圈可点。然而作为一部长篇剧集,要实现观众的深度代入,更需要具备引人入胜的核心叙事。从这一点来看,《利剑·玫瑰》的故事主线尚有提升空间。迪丽热巴饰演的邓妍因童年挚友被拐经历而投身打拐事业,这一创伤记忆成为其行动的深层驱动力,但剧情在开篇便让其因意外介入拐卖案件影响收网计划,随后又空降担任打拐办主任,引发曾作为卧底的常锐(金世佳饰)对其专业能力的质疑。全剧构建双线叙事结构:一方面围绕邓妍因自身经历产生的情感救赎诉求展开,另一方面聚焦其在打拐办与性格迥异的同事之间展开的协作与冲突。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有效串联起多个单元案件之间的情感与情节关联,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戏剧脉络。

案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逐步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犯罪网络,从街头零散的拐卖行为到有组织的犯罪集团,邓妍与团队始终致力于挖掘更深层的犯罪架构并揭开幕后操控者。在调查过程中,瘸哥的真实身份、警局内部的泄密者、表哥是否涉及案情等谜团交织成关键悬念,最终与邓妍童年时期好友被拐的创伤叙事线达成呼应,完成整部剧的叙事闭环。这种主线 单元的刑侦剧本模式本就具有类型化特征,要突破常规实属不易。然而《利剑·玫瑰》在整体呈现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既非情节缜密的精品之作,也未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警队形象。剧中存在多处细节漏洞,例如配音与口型不匹配导致表演走形,以及主角团队突破重重阻碍后破案进展过于突兀,仿佛按下了剧情快进键。在人物塑造方面,主线人物的刻画也存在争议,邓妍作为经验丰富的警察在开篇却被小女孩欺骗至胡同的情节被指缺乏说服力,金世佳饰演的常锐则因频繁的情绪失控和言语不当,人物形象显得不够立体。相较之下,反派"白板"的塑造更具层次感,而配角群体则展现出令人意外的戏剧张力。

《利剑·玫瑰》虽非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作,却在艺术创作与现实呈现之间的平衡难题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言,其评判标准不应拘泥于零缺点的追求,而应聚焦于是否敢于直面社会的复杂性,是否塑造了扎根现实土壤的立体人物形象,以及是否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该剧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已为当下刑侦题材的创作开辟出更具深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路径。在追求创新叙事与深度表达之间,在娱乐性与社会价值之间,创作者亟需寻找能够触动人心、推动行业进步的精神纽带。从这一创作维度来看,《利剑·玫瑰》基本实现了其艺术使命。

杨幂曾凭借电影《宝贝儿》中素颜演绎残疾护工角色引发关注,她以自然妆容呈现人物特质,配合南京方言与雀斑妆造就的独特形象突破,展现出极高的敬业态度。在谍战剧《哈尔滨1944》里挑战女特务头子角色更被视作大胆突破,但这两部作品的市场反响均未达到预期。随后她参演刘家成执导的年代剧《生万物》,首次尝试农村妇女角色,该角色塑造效果及观众评价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较于其他演员,迪丽热巴近期参与的两个角色均设定在司法领域,从目前曝光的剧情来看制作水准颇受认可。这种以主旋律题材为切入点、将艺人影响力转化为社会公益价值的尝试,体现了演员对现实主义创作的积极探索。不过,此类作品往往容易在社交媒体和豆瓣等平台上引发争议讨论,成为粉丝群体与批评声音交锋的焦点。

职业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令这些中生代顶流倍感压力。当她们继续沿袭偶像剧的叙事框架时,过往的"少女感"标签正逐渐演变为转型瓶颈,迫使演员们在维持青春形象与展现成熟魅力之间寻找平衡点,拓展戏路成为必然选择。与此同时,舆论场域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内,"大女主"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古装偶像剧中的颜值符号,而是需要构建更具人格魅力与进取精神的独立女性形象。显然,这些艺人正积极朝着这一新的发展方向迈进。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