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666更新:2025-08-14 18:01:42
我再度推荐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这不仅是去年令我印象深刻的佳作,更是新上映影片《东极岛》的创作原型。影片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却震撼人心的故事:1942年10月1日,美国潜艇误击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号,却不知船舱内竟载有1800余名英军战俘。在袭击导致大量英军伤亡的危急时刻,附近东极岛的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救出数百名幸存者,并最终推动这一历史事件被世人铭记。
诚然,作为一部商业片,《东极岛》的改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段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本就足够引人入胜,而《里斯本丸沉没》作为罕见的强故事性纪录片,其真实事件本身已具备足够的冲突性。影片为迎合市场添加的原创人物与情节线,在历史厚重感面前显得相形见绌。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制作方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原作中隐含的抗日主题,清晰呈现了反抗侵略的必然性,以及普通人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所能发挥的微小但意义重大的抗争力量。
对于《东极岛》的中前段叙事,我始终持有保留意见。该故事的魅力本应源于多方势力与人物交织的多重视角,但影片却大量删减了日军、美军及英军战俘的叙事维度,转而着重构建东极岛本土人物线。这种取舍导致原本可能成为叙事核心的国际局势与人物矛盾被边缘化,沦为背景板。尽管原创内容本身并无不可,但大部分人物线的塑造仍显得生硬牵强,难以令观众完全投入。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角色,莫过于教书匠陈先生与保长李元兴。作为东极岛上的外来者,前者是逃兵,后者是伪职人员,他们既是连接岛屿与外界的纽带,也是推动故事核心矛盾的关键人物。然而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始终停留在表层,其身上刻意营造的黑色幽默元素削弱了悲剧深度与人物层次。陈先生表面高呼反抗,带领孩童背诵《满江红》,实则在行动中屡次表现出怯懦,直至最后时刻才鼓起勇气对抗敌人,却因长期闲置的手枪卡壳而悲剧收场。李元兴则以忍辱负重的姿态劝慰众人克制,主张以生存为首要,在忍无可忍时却突然展现出激烈的反抗行为,这种前后反差暴露了创作中的失衡。更值得注意的是,《东极岛》中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反派角色,日军形象始终停留在刻板的符号化层面。
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日军角色,是驻守东极岛多年的那个胖墩,他傻乎乎的模样与“鬼子”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相较于在东南亚与盟军激战的海军部队,此时驻守中国的日军已丧失此前大规模入侵时的锐气,无论是兵力还是统治体系都处于衰退期。他们不仅深陷治安战的困境,更每日接受“皇军所向披靡”的宣传,呈现出明显的麻木与颓废状态。因此,当我看到这个日军角色时,不禁感到颇为有趣。他平日里笑嘻嘻地接受好处,面对新上岛的同伙滥杀无辜时也惊慌失措(顺带一提,他被调侃为关西出身)。陈先生举枪时,他更是手足无措,待阿赑现身复仇,便只剩下一具待宰羔羊的结局。这并非在说他弱小可笑就失去了鬼子的本质,相反,他的言行举止与最终命运恰恰印证了日本军国主义注定失败的结局。此外,虽不喜过度贬低,但不得不承认,在故事性与人物塑造方面,《南京照相馆》这类同期作品的确更具水准。接下来聊聊《东极岛》中主要角色的表现,个人认为其优劣参半。
影片以阿赑(朱一龙饰)与阿荡(吴磊饰)这对兄弟为核心人物,辅以半数女主阿花(倪妮饰),他们均为吴老大的养子养女,因而并非东极岛的“原住民”。这一身份设定犹如双刃剑,既为角色挑战传统、推动变革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性,也弱化了普通渔民群体中潜在的反抗意识。若仅从狭义的“反抗动机”视角分析,兄弟二人的塑造虽略显陈旧,却具备清晰的叙事逻辑:阿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抗阿赑“莫管闲事”的告诫,从救下英军俘虏纽曼引发村寨危机,到目睹日军暴行后毅然与敌人同归于尽;阿赑则在失去弟弟的打击下,由最初的自保心态逐渐转向以血还血的抗争之路,完成了从个体利益到集体觉醒的精神蜕变。影片在视觉呈现上巧妙运用了斗笠这一符号,通过其形态与功能的反复出现,隐喻了渔民群体在动荡时代中的身份认同与命运共同体。
除核心人物外,东极岛渔民群体初期皆低头裹着斗笠,面部始终隐匿于阴影之中。这种视觉策略使观众难以建立情感联结——他们所象征的,正是无数在时代洪流中沉默隐忍、被动接受命运的普通中国人。随着剧情递进,当生存底线被不断侵蚀,渔民们最终挣脱压抑,在筹备集体救援行动时,集体摘下斗笠的瞬间成为情感爆发的关键转折。值得一提的是,阿花角色的塑造存在明显矛盾:既未能完全承担花瓶功能,又缺乏独立女性的叙事铺垫。尤其在「女性出海」这一设定上,既突破了原有性别框架,又因整体性别叙事空间有限,产生出令人不适的违和感。影片真正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全员出海救人的段落,实拍的海面与水下场景构成极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这正是商业大片应有的诚意之作。
整体而言,《东极岛》虽非杰作,但仍有观影价值。影片在叙事上略显平淡,不过其展现的海岛风貌与人文情怀依然能引发观众共鸣。相较之下,我更想郑重推荐《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它以震撼的影像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深刻诠释了二战历史中蕴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光辉,堪称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